安康寺廟是中國佛教建筑之一。起源于印度的寺廟建筑,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。這些建筑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(fā)展和宗教的興衰,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。寺廟建筑起源于印度。中國在南北朝時代大規(guī)模興建寺廟成風,據《洛陽伽藍記》記載,北魏首都洛陽內外有一千多座寺廟。唐朝詩人杜牧的《江南春》待中說: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臺煙雨中?!笨梢娔铣聫R之多。寺院是指供奉神佛的廟宇,有時也指其它宗教的修道院。但一般是指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。

佛教寺院的起源
寺院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,是供奉佛和菩薩的道場,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,也是出家僧眾修行的所在,后來逐步發(fā)展為具有多種綜合功能的建筑群。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發(fā)源地——印度,在印度佛陀時代,最初稱寺院為“精舍”,例如設于中印度王舍城的“竹林精舍”與舍衛(wèi)城的“祗園精舍”,這些具有佛教特色的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。由于當時的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靜的林地,因此又稱“蘭若”,意即寂靜之處,又稱“伽藍”,意指僧眾所居的園林。
佛教大約在東漢永平十年傳人中國,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中國便有了寺院建筑。相傳,當年著名的佛教學者迦葉摩騰、竺法蘭是用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來到中國,然后來到河南古都洛陽,明帝即敕建白馬寺供譯經之用,所以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人中國后營建的第一座寺院,也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,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是以漢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,中國漢族地區(qū)的佛寺在近兩千年的發(fā)展過程中,基本繼承了中國的建筑傳統(tǒng),以院落形式作為佛寺的布局,即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連而成。也是中國最早的譯經場所。